关于感情的起源,是进化过程中,某种尝试的产物。这跟猴子群居起源的某种尝试很像。
试想一下,在很久很久以前,小猴子是独居生存的。那时不仅生存艰难,而且繁殖率低得吓人,死亡率却高得离谱。
在决定着小猴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忽然有几只小猴子,因为某种尝试,生活到了一起。
这种尝试导致猴子们的生存几率大大提升。在物竞天择中占据了优势。
于是,群居模式,应运而生,大行其道。那些学不会群居的小猴子逐渐灭绝,剩下的,便都是以群居为生的猴子们了。
猴子们的意外尝试,不仅解决了生存难题。也在意外中,收获了感情。
感情,便起源于群居。它的表现形式,是陪伴。
因为一起生活,一只小猴脑海中,有了另一只小猴的记忆。
这种抽象记忆一旦产生,便总期望着,能在现实中,也能多看几眼。正因为这多看的几眼,使得情愫暗生。小猴子们,走到了一起。
神经生理学,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。
独自生活的小猴,在苦难面前,担惊受怕。这时,神经调节系统会分泌的神经抑制剂,时刻提醒着小猴子,生存的压抑,所以会痛苦难堪。
直到忽然而来的群居生活。
生活的改善,使尝到甜头的猴子。它的神经系统会分泌兴奋剂来对抗抑制。
可以把感情理解为神经兴奋的习惯成瘾。第一次品尝之后,自然便会有再尝一次的冲动。贪恋不舍,欲罢不能。所以,群居成为必然。感情的产生,也成为必然。
感情的起源,源自对孤独的畏惧,对陪伴的渴望。
至于感情的发展。可以感同身受,在我们自身,寻找一下。
它的发展过程,对应着前提条件。
越得不到,越想得到。付出与回报从来不成正比。
原因无他,得不到的才叫感情,受折磨的才叫感情。
至于为什么?
从神经生理来理解。只有被抑制,才渴望改变。才有可能通过感情,得到缓解。
由此,引来感情深层的理解——感情悖论。
被抑制与渴望改变,都是个体行为里的需求。却需要从别人那儿的陪伴之中,得到缓解。很无奈的利己主义行为。
如果说感情是种弱势的情感方式。不免会造成对感情的偏见,难道有感情的动物都是相对弱势的吗?
很遗憾,至少在动物世界,确实如此。
猴群之中,对感情的依赖,产生两极分化。
雌性猴子由于生理原因,得生小猴子。小猴子又是最需要照顾,离不开猴子妈妈陪伴的。
因此,雌性猴子在感情的路上越走越远。把陪伴进化为对下一代的责任。所以她们是最需要感情的。
至少在哺乳期的母猴,精力都都在孩子身上,为母则刚。它们对小猴子的宠爱程度不亚于我们人类。
母猴多情到一定程度,甚至会把其他弱小动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。算得上动物世界里的一朵奇葩。
雄性猴子则完全相反,它们对感情的需要,缩减至最小值,完成了个人情感的超越。它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事业中。这么多糟心的猴崽子们,维持好秩序哪是件容易的事情!也就很少心思,操心感情事了。
当然,猴子的种类不同,具体情况也各异。这里的两极分化可能并不准确。
但是,请相信进化的力量。一切适合动物生存的原则,都是自己生存法则的最优解。如果过早陷入感情依赖的不利状态,对生存而言,没任何好处。
感情是把双刃剑。适当的感情是对神经的慰籍。如果过了量,也会有危害。
对亲情的依赖过度,导致被惯坏的孩子。
对友情的依赖过度,会产生强烈控制欲。
对爱情的依赖过度,不用说,也是坏处多多。
而对抗这些依赖过度最有效的方法。
不如像雄猴子学习,把感情的所需放在集体事业上。
或者学会转移注意力,别老是关注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。把有限的精力,多放在自己身上,给自己充满电量。
当你自信满满,成为全场最靓的仔。
感情的事情嘛!
该来来该去去!
随缘而来,随缘而去!【文/进化小喵】
免责声明:本站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,仅为资源共享、作个人学习使用,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。
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:newmikke01@163.com 且用且珍惜,永久地址:www.zxy01.com(宅小鸭首拼字母)